叔孙通运势 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刘邦登基称帝的过程中,他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刘邦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间,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叫叔孙通,这个人在《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称帝的时候,特意把他点出来了。他为什么被班固的《汉书》特意点出来?在高祖刘邦称帝的过程中间,叔孙通本是一个儒生,精通儒术的一个人,所以他在秦始皇的时代就被政府发现了,因为他的儒学基础特别好,把他招到朝里面去,招去做候补博士,但是没有给他正式命名,他在这个官职中间干了几年,一直没有机会,后来机会来了。
其实人生等的就是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可是有好有坏,机会来的时候也可能是幸运,也可能是噩运,我们看叔孙通来了个什么机会。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起义的消息传到秦帝国的中央政府,当时主政的是秦二世,秦二世就把当时中央政府的博士,加上候补博士的叔孙通都召过来,就问他们,说楚国戍卒陈胜已经攻下了蕲县(蕲县就是今天的宿县),你们说说,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然后绝大多数博士认为这是造反,应当派兵镇压,当然这个话说出来以后,第一个气得变脸的是秦二世,因为秦二世这个人是最不愿意听见说下面老百姓起来造反,他是最反感的。当这些博士们都在发言的时候,叔孙通没说话,我想大概是两个原因:第一,人家是博士,我是候补博士,先紧着正式的博士发言,再轮着我候补博士;第二,等别人说说,看看领导什么反应我再发言。
果然秦二世的脸色一变,叔孙通看出门道来了,他说不对不对,刚才说的统统不对,哪有什么天下人造反啊?现在是明主在上,圣明的君主在掌管政权,法令完备,官员奉职,天下一统,哪有人造反啊?“此特群盗,窃狗盗耳”,不过是一些小毛贼在那 儿造反,何足挂齿啊,不值得担忧,当地的郡守和郡尉就会把他们抓住解决掉。这个话一出口,秦二世龙颜大悦,太高兴了。这样一来秦二世就问其他博士,你们还有什么看法?现在就出了两说了,陈胜、吴广一起义,有人说是造反,有人说是盗贼,这些博士们就分成两派,一派是拥护造反的大多数,一派是少数人附和叔孙通说是盗贼。最后秦二世下令,凡是说是造反的这些人统统抓起来下监狱,说是小毛贼的一律放回去。首先提出来毛贼说的叔孙通,赏了二十匹绢帛,还赏了一身衣服,而且任命他正式博士,不是候补博士了。这是叔孙通在历史上第一次露面,第一次遇到了机会是这么一个机会。
没有抓起来的,这些儒生,逮着叔孙通就抱怨,说你这个人怎么那么会巴结领导呢?明明是人造反,你偏说是小毛贼是盗贼,都抱怨叔孙通。叔孙通说,我不这样说能行吗?我不这样说我不跟他们一块儿进监狱的,然后叔孙通回到家里二话不说,他不是刚补上正式了吗,正式也不要了,收拾行装连夜逃了,回老家了。回到他老家山东的薛城,到那儿,他那个地方已经被陈胜吴广的军队占领了,紧跟着项梁就到了,叔孙通一看项梁到了,叔孙通一转脸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这在当时可是个非常大的了不起的事,叔孙通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博士,他可深知道秦朝的法令多么严酷,参加造反那是什么罪啊?你想想叔孙通这么敢赌,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结果不久项梁战败死了,项梁一死楚怀王来了,楚怀王一来把项梁军队的权力,项羽的军权夺了,项羽的军队项羽不能指挥了。叔孙通一看现在是楚怀王说了算,他就赶快离开项羽的军团,投奔楚怀王去了,到了楚怀王掌了权以后,他就跟在楚怀王的身边。
后来项羽杀了宋义,发动了巨鹿之战,灭了秦军主力,到了关中,项羽成了西楚霸王了。叔孙通一看,楚怀王是个空的,掌实权的是项羽,好了,叔孙通又一转脸跑到项羽那儿去了。到后来刘邦又打到彭城,占了项羽西楚国的国都,项羽在山东平叛,叔孙通在彭城,彭城被刘邦占了,刘邦带了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占了彭城,叔孙通一看刘邦要成气候了,改换门庭又投奔刘邦了。这么一个人投奔刘邦以后,刘邦彭城大败,刘邦荥阳受挫,叔孙通再也没变,一直跟着刘邦。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经历,他从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刘邦,一连串不停地在变换领导,不停地跳槽,最后跳到刘邦那儿他不走了,扎根了。
到了刘邦这儿以后呢,刘邦这个人特别怪,刘邦是楚地的一个人,楚地人是南方人,穿那个衣服是那种短的衣服,叔孙通是一个山东的儒生,穿的是一个长的长袍,刘邦不喜欢穿长的,就喜欢穿短的,所以叔孙通很有办法,用个剪子把他衣服一剪成短的了,这短的一看特别时髦,底下不缝,这不知道叫几分裤,穿上以后刘邦一看特高兴,变成了楚服,穿着楚服。然后叔孙通归刘邦的时候还带了一百多个弟子,这一百多个弟子跟着叔孙通先后转换了六个领导,他的一个弟子都没有得到重用。楚汉战争打了四年,叔孙通向刘邦推荐了无数的人,一个弟子都没推荐,所以他所有的学生在背后都骂他这个老师不是个东西,一个弟子都不照顾。后来这话就传到老师耳朵里了,把弟子们叫过来,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推荐你们吗?你看看现在汉王刘邦忙着什么?忙着天天在打仗,你说说你们这一百多个人谁能上战场,舞枪弄棒去打仗,我立即推荐。你们说我推荐的都是一些地痞流氓,他们虽然是地痞流氓能打仗啊,你们倒不错,一个一个道德高尚,学问渊博,不会舞枪弄棒,不能打仗,现在要的是能打仗的人,我能推荐你们吗?我不会忘掉你们,你们等着,你们的机会没有到,所以弟子们也不好说了。
在秦亡汉兴这段历史大变革的日子里,叔孙通六易其主的经历可谓是一个奇迹,在提倡侍主从一而终的古代社会,叔孙通的世故圆滑给他招来了千古骂名。
当然叔孙通这个经历让后代所有的人,一直包括今天的《史记》研究的专家,提到叔孙通都骂,大家都骂叔孙通,骂叔孙通骂什么呢?这个人反复无常,六易其主。但是这个叔孙通,不要一锤子把这个人砸死了,我觉得叔孙通这个人要分析一下他,我觉得叔孙通在他的价值观念中间,是把成功放在第一位的,我要求成功,我跟着谁能成功我就跟谁,我别管换多少,至于我嫁了几次你别管,我最后一次嫁对了就行了,成功是第一的,叔孙通是这么一个人。叔孙通也有一个毛病,眼光不好,老看不准,他看谁的势力大他跟谁,他一看不行了又跑,不停地变换门庭,运气不好。但是你也要看到跟了刘邦以后没变,这还算不错,最后算是从一而终了,前面就是一个过程。那么叔孙通在刘邦称帝的过程中间做了什么事呢?因为他是秦朝博士,在秦朝中央政府待过,他熟悉秦朝的礼仪制度,所以刘邦称帝以后,称帝之前曾经让叔孙通给他制定了一套当皇帝的仪式,怎么当怎么当,这个过程怎么搞。然后叔孙通设计了一下,叔孙通搞得很麻烦,刘邦一看不行改了,刘邦来了个删繁就简,搞得很简单,搞完以后刘邦发觉不行。史书记载在刘邦当皇帝的庆功宴会上,“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就是刘邦当了皇帝庆贺的宴会上,群臣们一个一个喝了酒以后都在争功,大呼小叫,甚至拔了剑照朝廷的柱子上乱砍,整个那个场面混乱不堪,刘邦一看很恼火,但是没办法。叔孙通觉得机会来了,他一看朝廷这个混乱的局面,刘邦又很烦,那烦都写在脸上了,叔孙通就去找刘邦了,“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他说儒者你觉得争天下,儒生是不管用的,守天下你离不开儒生,所以叔孙通我帮助你制定一整套规则,这个规则一制定,再上朝的时候井然有序。刘邦一听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可以去试试,一定要制定的这一套让我觉得可以做,刘邦这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各种繁琐的礼仪,他觉得很麻烦。
然后叔孙通就奉命到山东去招聘,招聘几十个儒者来练习制定礼仪,结果招聘到三十多个,其中有两个人不跟他走,这两个人见到叔孙通以后说话很难听,原话是这样说的,“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他说你侍奉的主人快十个了(实际上是六个),你都快换了十个主了,而且都靠当面奉承得到重用,不能跟你干,你不要玷污我的人格,不去。叔孙通听完以后没恼火,人家说他君所侍者近十主,这是揭人的短。叔孙通是笑着说,“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你们真是那些孤陋寡闻的儒生,不知道变通。然后带着这三十个到了京城,加上他那一百多个弟子,他搞了几个月,在城外面用绳子拉成线,扎了些草人在那里演练,演练了好长时间。刘邦给了他一个指示,四个字:“吾能为此”,就是你制定可以,但是你制定的这一套得我能做得到,你别弄到最后,你这一套弄得我都做不到,你制定不是假的吗,叔孙通说可以。到了汉七年,长乐宫改修完了,叔孙通制定的这个仪式也行了,然后这一天上朝的时候,就完全按照叔孙通的做法,天一亮司仪官就是谒者,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的人,领着文武百官进到大殿里边,大殿的前面摆的全是战车,步兵、骑兵,台阶的两边都是郎官拿着兵器,整个台阶上成千上百的士兵。然后文武官员分成两拨,武官在西边,文官在东边,所有的引人入场,有九个礼仪官分九批把这些人领进来。大家都站好了,然后皇帝的车驾再进来,皇帝的车驾进来的时候,前面还有人清道,喊着肃静,然后皇帝登上来,礼仪官再领着文武百官按照次序从诸侯王,一直到年俸六百石的最低的官,挨个向皇帝拜贺。然后是敬酒,完全按照叔孙通制定那一套一遍一遍地走,一直到最后散场,整个的朝拜大典鸦雀无声,哪一个人违反规则立即被御史拉出去。这一套演练完了,刘邦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刘邦看完以后,非常高兴说了一句话:“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是多么尊贵啊。
这下子叔孙通算是机会来了,拍对了,所以皇帝就任命叔孙通做太常,太常是个礼官,九卿之一的礼官,正部级,九卿,专门负责朝廷和宗庙礼仪的一个官。叔孙通从一个博士一下成为省部级高官,一步登天,而且一次奖励叔孙通五百金。叔孙通抓住这个机会给刘邦说了一句话,他说我那一百多个学生跟了我好多年,制定礼仪他们全参加了,出力很大,希望陛下给他们一个官做。刘邦当时多高兴啊,刘邦就说这样吧,你有多少弟子?一百多个,一律提拔做郎官,也没有编制了,也没有官位的设置了,刘邦一句话全部提拔。而且叔孙通一出来,把皇帝赏给他的五百金自己一文不留,全部分给弟子。这就是叔孙通,一个六易其主最后做了太常,把自己的弟子全安排了,赏给他的钱全分了,这个人该怎么评价?还是留给读者吧。
一把手工程,领导不乐意推进?叔孙通教你完美通关
打工人大多知道,这世上有一类事情叫做“一把手工程”。很多软性的东西比如数字化改造、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一把手愿意下大力气推广了,这种事情才做得成,也才有效果,否则就注定无疾而终。那么,怎样让一把手愿意实施“一把手工程”呢?
汉朝初年,叔孙通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垓下之战,刘邦大获全胜,要在定陶军中即皇帝位。叔孙通被指派负责皇帝即位的礼仪。礼仪问题就是很明显的“一把手工程”,领导重视了,其他大臣们才有可能跟进。叔孙通学儒,此前供职于博士官署,熟悉秦王朝的仪礼制度。他洋洋洒洒制定一大篇,谁知刘邦嫌弃繁琐,大删大减,最后仪礼就和几年前登坛拜将没有太大区别。
叔孙通没说什么,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过了没多久,刘邦开始带着属下评功领赏。他的部将们没几个出身高贵的,庆功宴上吆五喝六,甚至有人当场耍起酒疯。就连刘邦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叔孙通看在眼里,当他确认刘邦越发烦躁时,就小心进言道:“陛下所烦心的,莫非是群臣粗野而没有规矩?”
刘邦没好气地说:“是呀。”
叔孙通告诉刘邦,自古以来解决这件事的就是礼仪。他愿意带领弟子,从鲁国征集儒生,共同草拟群臣朝见皇帝的礼仪。
酒后大臣们群魔乱舞,刘邦也看不下去了
刘邦也是平民出身,有点担心地问:“会不会很难?”
叔孙通明白症结所在,马上告诉刘邦,时代不同,礼仪制度也不相同,可以综合取舍。
刘邦将信将疑地答应了。
这就是叔孙通推动“一把手工程”的第一个成功原因:善于寻找合适的时机去推动。
在汉朝初建的时候,他的大典礼仪被改得乱七八糟,如果叔孙通据理力争,只会让刘邦更加厌恶,觉得儒生不干实事。但是在刘邦被臣下的无礼弄得心烦意乱时,提出制定礼仪的建议,就能帮助领导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得到批准后,叔孙通率领新召集来的儒生、门下弟子和刘邦身边的学者,组成近二百人的团队,着手制定朝礼制度。朝礼拟定后,他没有立刻汇报,而是率领团队在长安郊外做实地演习。
他们找了一块荒地,以建设中的长乐宫为式样,一比一比例彩排,用草人当成文武群臣,实实在在地演习了一个来月,不断地改进,不断地熟悉。
不断演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待到演练成熟后,叔孙通请刘邦去现场演习。刘邦发现这个礼仪对他来说不难,就下诏,命令群臣如法演习,次年十月的朝会大典正式启用。
这一个多月的反复演练,将礼仪所需要的严肃与刘邦希望的简略做了最恰当的磨合,形成了阶段性成果。
善于把握领导的心思,适当修正流程,是叔孙通成功推行“一把手工程”的第二个原因。
高帝七年十月初一这一天,长乐宫内外警备森严,叔孙通设计的大朝会开始了。钟声响起,宫官、谒者、司仪,引领各路王侯将相有序来到殿前。这里,车骑步三军早已列阵站好,军容整肃。
司仪官一声令下,在高声传呼的“趋”声中,王侯将相们按照地位高低,排定先后,整队成列,小步快走,当他们通过三军间的夹道,来到殿前的台阶之下时,已经是战战兢兢,文东武西,整齐站列。
所有人就位后,九位礼官依次传呼起驾。皇帝刘邦乘坐御辇,在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中,到高高的皇位中就座。阶下两旁有数百名近卫武官,衣饰鲜明,簇拥着皇帝的宝座,将他与以往日的众兄弟隔开。
大臣们在礼官引导下,一列列进入殿中,依次趋前奉贺。入座后,众臣皆俯伏低头,不敢仰望。当日朝会直到罢酒结束大典,竟然没有一个人违规失礼,敢于高声喧哗。
第一次朝会就相当完美,这是叔孙通的运气吗?还是群臣特别配合?都不是,是叔孙通私下里做了很多工作。
平时演练时如何拉大旗扯虎皮、劝告那些功勋大臣就不说了,朝会时的设计就颇见匠心。衣甲鲜明的三军将士为现场带来肃穆的气氛,宫官、谒者、司仪用简短的话语做出合适的引导,排成纵列上前,确保只要最开始的人识得礼仪,就不会有太大差错……
种种细节的精心设计,是叔孙通能够推动“一把手工程”的原因之三。
朝会结束后,刘邦感叹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叔孙通推动刘邦尝试不熟悉的领域,最后推开了新天地的大门,感受到做皇帝的滋味。他就此得到重赏,并被提拔为太子太傅。
叔孙通推动礼仪建设这个“一把手工程”,为领导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人说他善于“面谀”,做人做事的门道,又岂止是阿谀奉承那样简单?
相关问答
黑化史的背后,刘邦真的是一个流氓吗?对于汉高祖刘邦举事之前的人生,整部《史记》用墨极少,我们只能通过太史公碎片化的描写进行拼图,拼凑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刘邦前半生出来:戴着原创的冠,骂着官...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上的李广究竟得罪了谁为什么就难封了?李广难封,不是因为他得罪了谁,纯粹是因为他的战功不够格。为啥在我们潜意识里,李广就得封侯?只因他名气太大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的名将层出不穷,但李广一...公...
白手创业当皇帝,刘邦、刘秀、刘备拼的是什么呢?第一,拼的是精神。比如刘邦曾经有彭城的大败,被项羽打得只剩下10多人,一路夹着尾巴乱逃。路上还曾经因为被项羽追得太急,把儿子女儿丢下马车,多亏了夏侯婴几...
吕后、武则天、慈禧,她们三个各有什么特点?她们是如何走上权力巅峰的?共同点一、心狠手辣俗话说“女人不狠,地位不稳”。这三个女人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耍起手段来分分钟要你命。1.吕雉:吕雉为了巩固政权,扶持外戚对抗迫害刘...
刘邦为何能打下江山,真是命中注定吗?对直属功臣进行软约束,启用叔孙通建立礼制,对诸侯王则像用大斧子砍骨头一样的霹雳手段,不惜逼反。直到临死的几个月前,还是在平定叛乱的战场上,平叛的过程采...
同为情敌,吕雉最该杀的人不是戚夫人,而是薄姬吗?吕雉:为了自己活命三番五次的将老婆和的一双儿女踹下车去,刘邦亏了吕雉,吕后在后方照顾刘邦的爹娘,在项羽的军营里苟且求生了两年,刘邦亏了吕雉!戚夫人:一位...
历代对陈胜起义褒贬不一,太史公为何相当赞赏陈胜的起义?的确,历代对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对陈胜的评价褒贬不一。包括距太史公司马迁仅仅一百年后的杨雄,对陈胜、吴广都持贬损的态度。杨雄《法言》:“或问`陈胜、吴广'。...
为啥有些捧韩信的人喜欢无限贬低项羽?历史也不尽然都是褒韩信,贬项羽的!项羽为王,年少成名,力能扛鼎,自古力量出于羽者鲜矣!都是称赞项羽天生神力,不是普通人。再说军事上,经典的巨鹿之战,...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