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运势衰落 创46年来最差!香港经济深度衰退,但这次内地游客不想当救世主了
创46年来最差!香港经济深度衰退,但这次内地游客不想当救世主了
首次出现“零团来港”, 堪称近二十年来最冷清的“五一”假期,使香港旅游业雪上加霜。
文/华商韬略 吴苏
往年黄金周火爆的香港,如今却变成了“冷水池”。
去年5月1日,内地访港的旅客量接近50万人次。 今年同一天,却只有119人,“五一黄金周”前两日,香港总入境人数2600多人,其中香港居民占比超过九成,内地访港旅客只有219人。
从50万人次跌落到219人,差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以至于媒体惊呼“香港痛失黄金周”。
相比之下,内地旅游却已回暖。据媒体报道,5月1日至4日,内地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1.0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432.3亿元。
内地游客的能量,超乎想象,对香港尤其如此。2003年,“非典”爆发,香港深受影响,但中国政府推出内地赴港“个人游”,迅速激活了香港市场。此后,内地访客纷纷赴港游玩,大大提振了香港旅游、餐饮乃至奢侈品市场。
但是,如今,没有了内地访客的到来,香港经济走进了“冰河时代”, 用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的话来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香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一组数据,根据预先估计的数值,2020年第一季度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下跌8.9%。 这个“成绩”,比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表现更差,成为1974年第一季度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单季跌幅。
特区政府还表示,目前4.2%的失业率创下9年来的新高, 预计今年经济实质增长-4%至-7%,全年财政赤字将大幅攀升到2800亿港元或以上,民生日益艰难可见一斑。
而具体到社会层面,可以说是“百业萧条”。首先是旅游业大受冲击,今年1月底,香港迪士尼乐园、海洋公园宣布暂停营业,紧接着,香港多个旅游景点陆续关闭,“入境游、出境游、本地游统统没有了,整个香港旅游业没有任何收入。”
这一困境,到了“五一黄金周”期间,不仅丝毫没有缓解,还首次出现“零团来港”, 堪称近二十年来最冷清的“五一”假期,使香港旅游业雪上加霜。
其次,餐饮业也一蹶不振,许留山关店,杜琪峰、任达华喜爱的中国冰室无人接手, 连财大气粗的赌王家族拥有的珍宝海鲜舫都不得不停业,甚至解雇所有员工。更多酒店、餐厅悄悄消失。
此外,商场特别是奢侈品生意难以维持。媒体称,“旺角、铜锣湾等主要商业区人流稀少,以接待游客为主的珠宝、礼品店铺更是门可罗雀”。
之所以如此萧条,不全是新疫情的“锅”,更因为黑暴势力的摧残。他们的存在,“不仅导致游客却步,百业凋零,经济损失达上千亿, 而且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颠覆了人们对香港的美好印象,令香港的声誉一落千丈”。
对此,林郑月娥难掩担忧,她在社交网络发帖坦承:“香港目前来看是‘守得住’疫情,或许也能‘撑得过’经济寒冬,但担心‘经不起’不断的摧残和死灰复燃的暴力折磨。”
如果说,疫情冲击了香港的经济发展,那么,黑暴势力则是在摧毁香港的“根基”。
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香港迫切需要“再出发”。香港“财爷”陈茂波表示,针对餐饮及多类商业处所的营运限制以及“限聚令”等措施,于5月7日到期,“随着疫情有所缓和,部分抗疫措施有望得以逐步放宽”。
香港旅发局相关人士也透露,“正筹备在疫后立即开展重振香港旅游业的计划”。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经济活力及减轻市民财政负担,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历来最大规模的纾缓措施,包括防疫抗疫基金下两轮总额达2875亿港元的措施。
不难看出,香港要走出目前这个“冰河时代”,既需要疫情慢慢消散,也需要社会环境重归美好。时不我待,又任重道远。
一一END一一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进则同兴,退则衰落,伴随中国复兴的香港,真的没落了吗?
当张明敏唱响我的中国心时,全国人民都为香港而激动。当东方之珠回归祖国的怀抱时,所有华人都为之欢呼雀跃。
那时的香港风华正茂,那时的香港活力无限,然而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香港似乎已过了最美的年华 ,不但行动迟缓,有时更令人感到迷惘。
特别是香港近年来此起彼伏的与祖国统一相反动的浪潮不断,所展露出的社会撕裂、民主异化、经济低迷,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中国人的心弦。
岁月不饶人,自然也没饶过香港,但是伴随中国复兴的香港,真的没落了吗?似乎未必 ,应该说香港再一次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更为合宜,但是形势相当严峻,进则与国同兴,退则真正衰落。
1本土意识极端异化
19世纪末的中国处于至暗时代,香港在那时成为英国"租界",被视为"大环境里的救生艇"。内地一旦动乱,就会形成一波移民潮,那时的香港充满了流动性和各种不同的机遇。
20世纪40年代,随着港英当局实行"怀柔"政策,以及经济的发展,教育、传媒等的潜移默化,香港华人在身份上出现殖民统治下的"顺民"和"炎黄子孙"的双重身份,身份意识上开始出现动摇不定。
1946年,香港本土精英马文辉 呼吁并倡导香港自治,创建香港历史上第一个政党"香港民主自治党",他由此被称为"香港本土派始祖" 。
但马文辉本人没有放弃中国人的身份,他倡导的"自治"是一种本土主义的"自治",而不是分离主义的"自治",与现在的暴动者所持的反动思想截然不同。
1950年至1979年,港英政府出于冷战思维,在香港实行严格的入境管理制度,香港与中国大陆处于物理隔离状态,香港社会逐渐由移民社会进入本土社会 。
港英当局在香港实行"疏离教育",在教育中淡化和回避政治、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鼓励学生漠视自身的族群,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香港人,缺乏对祖国和民族的认知、认同和归属感,香港成为一个无根的社会 。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战后的一代成长起来,他们确定了"以香港为家"的本土意识。
中国改革开放期间,香港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大陆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拿到了最大的利好"红包",得以乘势崛起,逐渐形成繁华盛景。在碧空如洗的夜里,从太平山顶俯视香港岛,灯火恍如繁星。
坐在恬静而墨绿的维多利亚港边,看波涛光影摇曳下千帆相竞。在中环、在旺角、在尖沙咀,无不是不息的脚步,漂亮的灯箱,这是一座不夜之城 ,急切中透着欢欣,优雅里闪烁着欲望。
香港人的钱包越来越鼓,其中一部分本土意识膨胀和异化的人越发地傲视与他们交往的内地人。
但是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正式签署,特别是1989年国际形势出现骤然变化,港督彭定康强推"两局分途"的"政改"方案。加之香港回归日近,"九七大限"、"有钱有办法,没钱基本法"等口号式语句的流行,港人的本土意识中开始弥漫一股"失败主义"气息。
这种"失败主义"的气息加上香港人优越感地逐渐失去,导致近年来香港人的本土意识不但没有导正,反而逐渐成为所有反动者的共同理念。
这时的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已经大幅度放缓,对本土意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作为一个发达经济体的香港,与处于发展中状态的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反向的高度不同步,内地的崛起映照着香港的衰落,让港人难以产生"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其次,香港社会长期存在的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现象 ,社会底层怨气积累,逐渐滋生"仇富"心理和民粹主义,这些底层民众在长期压抑中很容易就将对大资本家的怨气转嫁给中央政府。
因而,随着内地的崛起,香港在区域融合中逐渐失去主动地位,引发了港人对香港高度不自主的担忧。
2香港经济正被推向险境
一直以来,香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息息相关。
在中国开放初期,香港人对西方的法律、贸易规则相对熟悉,并且相对于西方人对大陆又很熟悉,于是获取了大陆和西方沟通的桥梁和贸易中转站的地位,并由此引发长期经济增长和繁荣。
在上世纪后半叶,数量巨大的转口贸易让香港一举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又因大陆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香港也随之建设成为金融中心。
香港最盛之时,以不及内地千分之六的人口与约为大陆万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相当于当时全国GDP的20%的经济奇迹 ,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但是近年来,香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7年前香港的增长动力位于全球第8名,4年前则已脱离前30行列,下跌速度和幅度相当明显。
社会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房价节节攀升,20年来涨幅超过4倍,有人称香港是"被地产耽误的城市",出现数百万打工仔勤劳半生,只为从数量极少的地产商手中换得一间微小的居身之所的畸形现象。
香港出现"富裕社会"的相对贫困现象,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经济体之一,6年前还有接近100万人处在相对贫穷线下。社会财富日益向高收入家庭聚集,低收入家族陷入相对贫困,"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特征明显。
而且近年来香港持续暴动,加剧经济滑向衰退,香港零售业、旅游业、股票都出现大幅下跌。
香港经济之所以陷入衰退,主要原因是:
首先,经济虚拟化趋势过重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出现空心化,与制造业相关的产业发展萎缩,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加重了香港经济的虚拟化趋势,缺乏增长动力,给香港经济带来风险。
其次,收入分配不均加剧 。香港的基尼系数远超过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线,近30%的低收入家庭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发达经济体中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地区。
特别是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长者群体退休和失去劳动能力后,难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陷入贫困。
其三,社会向上流动减弱 。社会阶层固化特征出现,使得低收入家庭的青年人难以向上流动。
3管治陷入失衡的困境
按照中英双方香港回归的安排,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原有制度与生活方式50年不变,因此,香港特区政治制度承袭了旧政权的"行政吸纳政治"体制 ,基本固化了政商共治政治架构。
具体就是允许全体公务员过渡到新的特区政府,不少原港英政府的支持者也继续担任重要的公共职务。表面上的顺利过渡,内里却因为意识形态和利益出发点的不同,出现亲中与亲英两股势力 的不断对抗 ,社会 因此而高度分化。
围绕民主化的速度和幅度,两派精英不仅在政治倾向上继续严重分化,而且任何一方皆无法取得明显优于他方的主导地位。
这种势均力敌的政治对立极易产生僵持与内耗,对香港管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至于近年来出现支持那些反动的"香港式的中国"的议员不在少数,在议法会议上大打出手的蛮横举动也屡屡出现。
香港社会出现的一系列乱象,预示着香港的发展出现了问题,那么是不是香港真的衰落了?
目前看,还不能随意做出如此判断。一方面,香港如果摆正自身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中国全面发展的大部队,那就不会衰落,而是中兴。
因为当前的香港,依然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有着健全的法治环境、完善的市场制度,汇聚着全球最顶尖的专业人才,拥有稳健却又不失活力的金融创新力、变革意识。
只要积极融入祖国建设大潮,摸准内地战略与市场及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脉搏,以更彻底的洞察力、执行力和应变力,加速产业转型,就一定会再度辉煌。
反之,如果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 地产霸权、产业结构失衡、制造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不是集思广益去开拓思路、寻找出路,而是继续在分裂祖国的路上不回头,继续加大内耗,继续与中央离心离德,那么香港经济就可能出现波折、 反复走上弯路,甚至真的衰落 。
香港这颗东方明珠是熠熠生辉还是黯淡无光,取决于全体港人的自觉、自悟与自救。
相关问答
现在港片落寞的原因是什么?辉煌的港片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谢邀请!大家好,我是影乐观,专注影视领域独到见解!喜欢认识朋友,管着香港片落寞的原因吗有很多,而且也都是各有各的说法,几天我就针对我的了解,回答这个问...由于...
港台娱乐圈 衰落 了吗,为什么?第二点:只能有一个是大哥香港和上海是一对冤家城市。只能有一个是大哥。1842年香港开埠,首开风气,接触了最先进的工业文明,上海籍籍无名;1860年代上海开...香...
为什么 香港 电影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繁华,现在反而衰退了?香港电影之殇是华语影坛的一大损失,但却是符合电影行业发展规律的。曾经的香港有着足以媲美的好莱坞的电影工厂,哪里出品的功夫片、鬼片、喜剧片、武侠片等风...
香港 流行文化没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机会重新振作?香港流行文化的衰微,是近二十年中的真实一面。对于很多80后而言,这确实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消失。而对中国人整体而言,则是始于旧中国老上海、稍后转移到香港的一...
以前在大陆,港剧那么受欢迎,现在怎么没有了?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视剧的黄金年代,那时候伴随我们长大的经典港剧是在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以香港TVB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为代表的电视剧,像《楚留香》、《上海...
你怎样看待 香港 电影的 衰落 ?是因为以前的一辈老了吗?香港电影的衰落,并不是以前的一辈老了。作为一个有着特殊文化意义上的“港片”这一概念,其实已经死掉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一度是亚洲电影的文化中心,...
香港 电影 衰落 了吗?根源在哪?我觉得相比八九十年代有着明显的衰落,在1980到2000年之间,香港电影深入内陆地区,并能够赢得观众们的喜爱,而且在此期间香港电影的产量高质量高,比如《倩女幽...
你觉得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港剧如今的颓势?主要的原因在于香港的电视圈子被垄断了。具体来说,不光是亚视走向衰落、TVB一家独大的资源型垄断,更准确地说,是整个香港电视圈子都被“老人”“前辈”的理念...
连韩国人都集体缅怀的港片为何没落?它还有崛起的可能吗?港片兴盛的时候正是香港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上个世纪七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文艺片武侠片枪战片等等,一波又一波的,经典的影片也造就了很多的电影明星。到本世纪初...
香港 电影为什么97之后就开始没落了?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总是害怕。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干嘛,成龙拍《红番区》《我是谁》打进美国,周润发拍《和平饭店》打进美...